传奇沥商的财富密码

字体大小:

沥行天下 商道至正 
  



   
  在大沥不足1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,孕育了一个手握500亿财富的商帮,他们在这个没有铝矿、没有港口的地方,为大沥打造出“中国铝材第一镇”“中国有色金属名镇”“中国内衣名镇”“中国时尚品牌内衣之都”等金漆的招牌。他们便是沥商,是南粤商界一个特殊的商帮。

  沥行天下,商道至正。沥商的经验、精神、模式以及文化内涵对佛山乃至中国来说,是一笔巨大的财富。沥商是一个怎样的商业群体?沥商精神有哪些独特内涵?如何令沥商更强大?本期有为对话会,就上述问题进行探讨。

  A、沥商是谁

  由草根成长起来的企业家群体

  主持人:大沥是个给人惊喜的地方。它将冰冷的有色金属与活色生香的女性内衣,集合在一个城镇。而沥商,就是实现这种“集合”的主角。是什么造就了他们这个群体,又是什么因素成就了他们的商业传奇?

  两条道路造就商业旺地

  胡润洲:作为广州通往佛山及广东西南地区的咽喉要地,大沥拥有绝佳的地理优势。不过,以往百姓都说:大沥与广佛是“近在咫尺,远在天边”,因为道路不够畅通。

  明朝末年以前,广佛的交通以水路为主。崇祯七年即1634年,“省佛通衢”修建完工,成为广佛历史上第一条连贯的陆路。陆路打通后,在明清时期,由于邻近广州,大沥手工业迅猛崛起。省佛通衢一直使用了300多年,而大沥的商业也随之发展。解放初期,这条陆路一段不足800米的街道,两旁有400多家商铺,人流川流不息。当时,大沥的商贸已经很发达。

  随后,省佛通衢被拆除或扩建成大路。紧接着,广佛路出现了。大概是1978年,专业市场开始在大沥出现。到了1990年,专业市场如雨后春笋般冒起。我便邀请省电视台来拍了一个“广佛十里商贸城”的片子。这个片子播出后,大沥引起了多方关注。绝佳的地理优势加上便捷的交通,大沥成了“商家必争之地”。无论本地人还是外地人都纷纷前来经商,于是一个庞大的商人群体崛起了。

  郝伟:实际上,沥商很好地反映南商、佛商的发展轨迹。在古代,从广州进口的洋货要北上,或者北方的商品要运到广州,都要经过大沥。大沥人善于捕捉商机,各地商人来来往往,耳濡目染之下,大沥人的商业意识和商业嗅觉自然而然就培养出来了。

  由民营企业发展而成的群体

  曹湛斌:沥商的发展轨迹是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的一个缩影,是由民营企业发展而成的群体。一项统计数据显示,2012年大沥镇内交税的公司数目达到3万多家,其中有90%是民营企业。

  潘伟深:大沥的地理位置相当优越,距离广州与佛山都是十公里。可以说,大沥是一个能聚财、聚生意的“锅底地”。

  此外,我认为,沥商的发展壮大除了地理优势,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。我家从祖辈开始就做有色金属生意。当时在广州一个叫“茶仔园”的地方,那时在那一带的茶楼里喝茶的,有很多都是从事有色金属生意的人,我外公便是其中一个。后来,“茶仔园”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被“清理”。幸好,当时大沥政府对沥商给予扶持,把这些人才和资源吸引过来、安顿好。上世纪70年代,我父亲就开始在奇槎做有色金属供销了。

  B、沥商特质

  嗅觉敏锐+勤奋守信+抱团共进

  主持人:如果说优越的地理位置是沥商形成的客观原因,那么一定有某种精神、某些品质作为内因,促成沥商写下如此华美的篇章。而这些特质,究竟是什么?

  沥行天下 商道至正

  郝伟:沥商、南商均不是以地域、血缘为纽带发展起来的。这个群体中,既没有红顶商人、也没有依靠权力经营垄断产业的,大家都是通过协会来进行协商,从而达到共赢。

  杨望成:沥商精神可以概括为:沥行天下,商道至正。它表现为诚信、勤快、胸怀天下、抱团、踏实、敢为人先、把握机遇,这些都是沥商身上折射出来的特质。

  总结沥商的精神,实际上是沥商文化的提炼。沥商的精神怎样才能有效地传承下去?以前的茶楼聚会便是一个传递理念、交流信息的渠道。如今,茶楼文化渐渐衰落。在信息爆炸的时代,应该找到更佳的方式,将沥商精神与文化继续传承下去。

  敏锐地嗅到并捕捉商机

  潘伟津:特别善于把握机会,可以说是沥商的一大特质。我是上世纪50年代末出生的,一路走到现在,我能感觉到大沥人的敏锐嗅觉,尤其是对于生存与财富。沥商很踏实、有坚强的毅力,从最开始的做有色金属回收,到成为有色金属名镇,沥商吃过的苦是很多人难以想像的。

  曹湛斌:沥商作为草根商人,有一种敢为人先的开拓意识。以我所在的有色金属产业为例,其实大沥人最早是做废旧金属回收,后来发现做有色金属赚钱,他们就开始把废旧金属熔炼挤压后做成产品出售。尤其是铝型材行业,改革开放之后,铝门窗的需求特别大,但当时国内这类商品都是进口的。大沥人就瞅准时机,纷纷进入这个行业,产品根本不愁卖。

  当时,放眼全中国,除了国有、集体性质的铝材企业外,大沥是民营铝材企业的发源地,最多时这类企业有140多家。像大沥这样,一个镇就有100多家金属企业,在中国找不到第二个,甚至在全世界都找不到第二个。

  敏锐地嗅到并捕捉商机

  成功源自诚信和勤奋

  叶泽恩:实际上,沥商是很多做小买卖的商人集合起来的群体,这样的群体比较不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。但是沥商为什么却有那么大的美誉度?一个根本的原因是沥商特别勤奋、讲信用,很多人都喜欢跟我们做生意。

  曹湛斌:讲诚信的确是沥商的一大特质。据我所知,很多外省、外国的商人都觉得大沥人“说话算数”,喜欢跟沥商做生意。

  此外,我认为沥商成功的又一大因素,那就是勤奋。我曾经跟一个美国的同行聊天,他问我一周要上几天班。我说我没有双休日,一周上7天班,一天还不止8小时。他当时很惊讶。

  杨望成:一个企业只有一个人不偷懒,就是老板。企业家就是以企业为家的一帮人。国外正常的工作时间是221天,但大沥老板是365天,大年夜值班的就是老板,而且很多还会拖家带口值班。

  成功源自诚信和勤奋

  抱团共进的商业军团

  潘伟深:沥商有一种胸怀,那就是团结。以南海铝型材协会为例,现在有100多个会员,大家都特别团结。在大沥的有色金属行业,这个现象根本不存在,我们虽然是竞争对手,但可以坐在一起合作。

  此外,沥商包容度很强。在南海铝型材协会,我们还允许除南海以外的企业家加入,目前有近10个会员都是外地的。

  曹湛斌:说起沥商抱团,不一定是一起做生意,更多的是一起沟通、交流、互相学习。自从成立了铝型材协会之后,也出现了很多抱团的做法,如成立行业标准联盟、共同成立小额贷款公司等。铝型材协会成立之初,我们就有一个约定:不能互相“挖”对方的人才。这也是一种合作,避免出现恶性竞争。

  叶泽恩:沥商抱团的模式与潮商和温商不同。潮商和温商都是在外地营商为主。在外求生存,一个人的力量有限,因此,要扩大生存空间就需抱团。现在做投资,他们也都习惯集齐团队,通过团队集齐资金一起去做。

  相对于潮商、温商,处在本地优越环境的大沥商人,他们的抱团更显得难能可贵。

  抱团共进的商业军团

  C、瓶颈与机遇

  向市场和管理要红利

  主持人:经过500年的发展与沉淀,思索未来,沥商面临什么发展瓶颈?又该如何做得更强?

  创新方面仍需“补课”

  杨望成:沥商的群体创造性仍不够。未来,在资本运营、经济知识、商业模式等方面的创新,沥商要好好地“补课”,否则会越做越辛苦。

  大沥很多民营企业都是家族式发展。企业老板亲力亲为,的确能弥补没有职业经理人的不足之处,但下一代企业老板不一定愿意继续坚持,因此,职业经理人之路是迟早要走的。

  在管理方面,也仍有很大的效益空间。据我了解,内地企业的车间跟日本企业的车间有很大差距。通俗地说,其实车间里面到处都可“捡金子”。日本有一家企业把车间的流水线重新布局,3个月内生产效率提高一倍。我们可以从日本企业那里学习精细化管理的理念。

  潘伟津:民营企业更需要一个科学的管理方法。现在很多企业的决策都是老板个人决定的,需要建立一套科学、与时俱进的管理体系。

  曹湛斌:大沥在专业市场方面很有优势,但发展到现在,专业市场的建设、定位与管理都处于很低的水平。我去江浙一带的皮具市场看过,人家的市场档次很高,甚至可以影响全国、影响世界。我认为,沥商可以朝这个方面去学习和提升,不要再做低档次、附加值低的市场。

  发展总部模式克服土地瓶颈

  曹湛斌:目前,沥商发展的主要瓶颈在于土地。大沥80%以上的土地已经开发,而“三旧”改造的成本比较高。沥商主要从事制造业,可以将车间等制造环节外迁,把销售、研发与总部等留在大沥,在大沥发挥总部经济的优势,并注重提升品牌战略、创新战略、人才战略、营销战略。

  此外,沥商还可继续发挥资本的优势。大沥拥有800多亿元的民间存款,如何发挥其效益,也是一个值得做的功课,投向金融业或许是一个不错的方向。

  发展总部模式克服土地瓶颈

  把握未来的“市场红利”

  曹湛斌:1995年,我到台湾看过一家叫“力霸”的企业。当时他们有3万吨的产能,让我十分羡慕。不过,后来这家企业的产能降到了2万吨,5年后就倒闭了。而坚美却从一家不大的企业发展到现在10万吨以上的产能。究其原因,我想,或许是因为台湾市场与内地市场需求的差别吧。

  目前,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慢慢降低。实际上,除了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,其实中国还有资源多、市场大的优势。如果说以往沥商的发展是靠人力优势、土地优势的话,那么沥商的未来就应该靠市场的优势。我们的国家在不断地加强建设,对铝材的采购量很大,对于大沥的企业来说,这就是一个庞大的“市场红利”,这是企业发展最好的动力,必须好好把握。

  嘉宾语录

  ●沥商作为草根商人,有一种敢为人先的开拓意识。未来还有庞大的“市场红利”,沥商必须好好把握。

  ——曹湛斌

  ●大沥是一个能聚财、聚生意的“锅底地”。沥商的发展壮大,除了地理优势,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。——潘伟深

  ●从最开始做有色金属回收生意,到成为有色金属名镇,沥商吃过的苦是很多人难以想像的。——潘伟津

  ●相对于潮商、温商,处在本地优越环境的大沥商人,他们的抱团更难能可贵。

  ——叶泽恩

  ●诚信、勤快、胸怀天下、抱团、踏实、敢为人先、把握机遇,都是沥商身上的特质。——杨望成

  ●各地的商人来来往往,耳濡目染之下,大沥人的商业意识和商业嗅觉自然而然就培养出来了。——郝伟

  ●绝佳的地理优势加上便捷的交通,大沥成了“商家必争之地”。无论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,都纷纷在此经商,于是一个庞大的商人群体便崛起了。——胡润洲

  策划/珠江时报记者 华水平 主持/珠江时报记者 赵铁

  文/珠江时报记者 李翠贞 赵艳丽 通讯员 梁景萍

  图/珠江时报记者 方智恒
 
 

 

更新日期:2013-08-09

会员动态

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尾页
共255记录 第1页 / 共26页
加载更多

沥行天下

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尾页
共12记录 第1页 / 共12页
加载更多